• 把握新機遇 共創新未來——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2022年全國橋梁學術會議暨分會第九屆二次理事會議在珠海召開

    發布時間:2023-04-04 00:00

           

           2023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公路學會和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參與黃茅海跨海通道和深中通道項目建設的單位協辦,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和《橋梁》雜志社承辦的“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2022年全國橋梁學術會議暨分會第九屆二次理事會議”在廣東省珠海市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以長大橋梁智能建養與現代管理為主題,圍繞長大橋梁建筑美學與結構設計;長大橋梁災害作用與安全防控;長大橋梁智能建造技術與裝備;長大橋梁耐久性長效保障技術;長大橋梁數字賦能及綠色低碳;現代管理與平安百年品質工程;跨江跨海通道建設關鍵技術;長大橋梁智能管養技術與裝備等議題展開討論。來自高速公路建設、設計、施工、科研、監理及管理等方面的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

    張喜剛 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劉文杰 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王景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緒紅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政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加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 太 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副局長

    林飛鳴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

    陳冠雄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技術顧問、廣東省公路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覃 春 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劉曉華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職雨風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康臣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朝暉 珠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

    陳宜言 橋梁分會常務理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有限公司特聘大師、首席科學家

    馬 骉 橋梁分會常務理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韓振勇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天津城建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崔 冰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

    王仁貴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丁 峰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黃成造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武煥陵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吉 林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高速公路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吳玉剛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陳艾榮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橋梁設計方法與過程研究室主任

    樊健生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

    張 鴻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總監,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歐陽效勇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趙君黎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趙 軍 橋梁分會副理事長、江蘇法爾勝路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 勇 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蔣振雄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局長

    陳偉樂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

    代希華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潘 放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宋神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開幕式

    承擔起時代賦予行業的使命

    走向“橋梁強國”

     

           此次大會的開幕式由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常務副理事長、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暉主持。

     

    宋暉

           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喜剛,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成造,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華,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覃春以及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杰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表達對本次會議的期待與對行業的展望。與會嘉賓暢所欲言,深入交流,為中國橋梁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張喜剛

           數字中國、綠色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為橋梁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如何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構建現代橋梁體系,是我們橋梁人共同面對的新命題。未來需要重點從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做好評優舉薦工作、持續發揮好橋梁分會作為橋梁領域高端專業智庫的專家優勢及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五個方面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任務和使命,“中國橋梁”也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張喜剛

     

    黃成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建成了洛溪大橋、九江大橋、虎門大橋等在中國橋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橋梁。隨后又建成了湛江海灣大橋,珠江黃浦大橋,星光大橋,丫髻沙大橋等諸多經典橋梁。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廣東作為我國橋梁架設的一方熱土,廣東橋梁人創新進取,積極向兄弟省份學習交流,相繼建成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世紀工程,為我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做出了廣東貢獻。

    ——黃成造

     

    劉曉華

           希望通過橋梁大會這一平臺,交流學界最新技術成果,分得各自心得體會。同時我們將以本次大會為契機,本著誠信務實高效的態度,廣納真知灼見,廣交世界朋友,吸收各科研院所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深化工程成果,努力推動廣東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交通集團應有的貢獻。

    ——劉曉華

     

    覃春

           目前,珠海緊扣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要求,加快推進黃茅海跨海通道、金海公路大橋建設;全力推動香海大橋西沿線,高欄港高速擴建和北沿線建設,正在積極謀劃伶仃洋大橋的建設。誠摯邀請各位嘉賓共同參與珠海公路橋梁建設,為珠海交通發展出謀劃策,為珠海交通打造百年平安品質工程貢獻大家的力量。

    ——覃春

     

    劉文杰

          這次會議應該說是每年橋梁界大家期盼的盛會,會議期間有非常多精彩的觀點,非常多前瞻思想和好的工程案例,向全國同行提供。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建設“交通強國”“橋梁強國”發揮更大作用。

    ——劉文杰

     

          開幕式上,優秀論文名單如期發布。經橋梁分會組織評審,2022年共有173篇論文被2022年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用,其中16篇論文優中選優,被評為2022年全國橋梁學術會議優秀論文。

    馮良平

    開幕式最后一項議程,由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秘書長馮良平介紹《橋梁學科發展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助力中國橋梁高質量發展。

     

    主報告

    創新驅動 塑造中國“橋品牌”

     

    4月1日及2日上午,兩場大會主報告分別舉行。報告人從橋梁設計施工、智能管養、科研及創新發展等方面,為與會人員帶來了多場立意深遠、極具價值的主題報告。

     

    4月1日

     

    陳政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在役橋梁風致振動與控制》

    本報告介紹了湖南大學在懸索橋加勁梁多階渦振、吊桿風致振動、斜拉索高階渦振等機理研究與防治手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電渦流阻尼新型減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橋梁風致振動控制領域的研究進展。

     

    崔冰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橋梁工業化建造技術的發展與思考》

           結合多年的橋梁設計、建造實踐和研究成果,構建了可用于各類橋梁的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鋼混組合結構體系,提出并建立了以構件制造工藝保證材料力學性能的CA-RPC鋼筋混凝土板件設計理論和方法,發明了可即連即用的構件間結合連接構造,開創了橋梁組裝式工業化建造之路,高效、便捷的組裝式工業化建造技術助推了橋梁結構的跨越式發展。

     

    陳偉樂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兼總經理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粵港澳大灣區跨海通道建設與科技創新》

           跨海通道工程是交通強國建設和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近年來,隨著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獅子洋通道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跨海通道建設的熱土,多項建設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報告以大灣區多座跨海通道為背景,論述了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介紹了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全離岸海中懸索橋、跨海多塔斜拉橋、主跨超2000m雙層鋼桁梁懸索橋等建設技術創新成果,對未來新通道規劃及管養護技術研究進行了展望,為未來我國跨海通道建設與管養提供參考。

     

    潘放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黃茅海跨海通道工程技術挑戰及創新》

           黃茅海跨海通道全長約31公里,跨越南海之濱的黃茅海海域,工程的建設之路充滿挑戰。本項目從跨海超大跨多塔斜拉橋結構體系及關鍵結構、超寬分體式鋼箱梁渦振性能及控制技術、橋梁工業化智能建造技術及裝備、數字賦能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科技攻關和工程實踐,實現了結構力學與建筑美學和諧統一,創新了三塔斜拉橋結構體系,提出了分體梁“零渦振”控制技術,研發了空間曲面索塔、大型鋼箱梁、預制裝配節段梁等結構工業化數智建造技術與系統裝備,支撐了工程高質量建設。

     

     

    宋神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兼總工程師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伶仃洋大橋關鍵技術與創新》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主跨1666m,是世界最大跨徑離岸海中懸索橋、最大跨徑三跨連續漂浮體系懸索橋。本報告對該橋建設十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系統凝練分析,包括海中長橋建筑美學(主橋及引橋)、海中三跨全漂浮結構體系及關鍵裝備、海中橋梁抗風技術(主橋及引橋)、首制高強耐久2060MPa主纜鋼絲及索股、鋼箱梁抗疲勞技術及智能建造、海中超大型錨碇建設集成技術、超高橋塔工業化建設、長吊索抗風及短吊索防退扭、索夾防滑移技術、海中主纜標記法架設技術,供同行借鑒和參考。

    4月2日

     

     

    呂西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全裝配自復位混凝土結構研究與應用》

    報告介紹了報告人團隊開發的全裝配、強震低損傷、可恢復功能的新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通過預應力筋和型鋼連接實現全裝配、低損傷的自復位框架結構,包括所有的梁柱節點、柱腳以及樓板和梁、內填充墻與框架、外墻與框架均做成變形可控的柔性連接等。建立了地震作用下這種結構的線性和非線性時程分析方法,進行了結構模型振動臺試驗研究,驗證了其優良的防震性能。介紹了這種結構的設計方法與工程應用實例。

     

     

    陳艾榮

    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橋梁設計方法與過程研究室主任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橋梁結構找型:方法與過程》

           什么是好看橋梁?什么是基于構成設計和有機設計方法的橋梁結構找型過程?本報告結合橋梁結構找型方法與過程的幾個實際案例分析,介紹造型元素和造型單元的生成邏輯,解析構件形態和結構造型過程中的統一、變化、尺度、比例方法的應用和協調與韻律的運用和表達,實現“任何一座橋梁都必須是美的”的愿景。

     

     

    曾濱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預應力離散特征與橋梁結構服役性能診斷》

           我國存量公路橋梁>90萬座,100米以上橋梁約80%采用預應力技術,且逐步進入服役中后期。預應力橋梁在服役過程中出現了諸多變形裂縫超標的問題,服役歷程對預應力退化的影響研究還不充分。預應力服役退化研究包括預應力服役時變分析和空間離散表征,報告主要匯報了在空間離散預應力的概率分布特征、小樣本抽取準則、全樣本特征值表征等研究成果,來思考預應力離散帶來的不均勻性,對橋梁服役性能的影響和評價方法,供大會批評和討論。

     

    張鴻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總監、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橋梁智能建造技術體系研究與工程實踐》

           當前我國橋梁建造技術正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本報告以首座千米級斜拉橋上部結構施工控制、深水預制構件自動化施工等兩個典型案例引出了對智能建造的思考,重點闡述了以工業化數字化為基礎、以全過程自適應控制為核心的橋梁智能建造技術體系,分享了該體系在大型沉井基礎、超高混凝土橋塔等高精度高效率建造中的應用示范。

     

     

    吳智深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東南大學校長特別助理、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玄武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BFRP)在黃茅海跨海通道中的關鍵應用技術》

           報告首先介紹高性能玄武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BFRP)的微觀性能控制方法及網格、筋、短切纖維制品穩定制備技術。揭示了BFRP網格、筋、短切纖維制品長壽命服役的疲勞、蠕變特性及嚴酷腐蝕環境下的退化規律,開發了BFRP制品的標準化應用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面向海洋橋梁的BFRP網格-BFRP筋-鋼筋混合增強混凝土結構,以及實現早期抗裂與長期服役下控裂、混凝土約束鋼筋屈曲和地震等災后可修復性(抗災韌性)等結構性能綜合提升的設計方法,并開發了黃茅海大橋橋墩、承臺等長壽命保障的關鍵應用技術。

     

    郭彤

    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大跨橋梁多因素耦合疲勞損傷的診斷與防治研究進展》

           橋梁是交通運輸網絡的關鍵節點,其安全和耐久關乎國家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本報告針對大跨橋梁目前存在的疲勞問題,重點介紹了項目組在“大跨橋梁多因素耦合疲勞損傷的診斷與防治”方面的研究進展及工程實踐,包括:(1)隨機荷載/環境場的概率分布模型及一致施加理論;(2)多尺度、多因素耦合疲勞損傷模型及壽命評估方法;(3)多因素耦合作用疲勞試驗系統及鋼絲腐蝕疲勞傳感器;(4)耦合疲勞損傷的靶向修復/防控技術及優化設計方法。上述研究可為揭示大跨橋梁的耦合疲勞機理、提升其長期服役性能提供一定的借鑒。

     

    趙軍

    江蘇法爾勝纜索有限公司總經理

    · 現場報告 觀點提煉 ·

    《超大跨纜索承重橋梁用關鍵材料研發及性能保持研究》

           報告圍繞超大跨纜索承重橋梁纜索關鍵材料的高性能、長壽命需求,介紹了高純凈、微合金化纜索盤條,超高強度、超耐腐蝕、高抗疲勞鋅-鋁-稀土多元合金鍍層鋼絲,懸索橋主纜防護用耐久型S形纏繞鋼絲等新技術的研發情況;闡述了橋梁纜索及錨固體系在復雜服役環境下的損傷失效機理,初步提出了影響服役性能的關鍵參數評估技術和長效保障技術,為超大跨纜索承重橋梁纜索服役一百年目標提供技術思路。

     

             

                                                                                                                                  吳玉剛                                                                                       陳艾榮

     
     

             

                                                                                                                                 趙君黎                                                                                 韓振勇

     
     

           本次大會的主題報告部分,分別由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吳玉剛;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橋梁設計方法與過程研究室主任陳艾榮;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君黎以及橋梁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天津城建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振勇主持。

     

    四個分會場帶來47場主題報告

     

    大會共設有以“黃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橋梁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青年論壇”為主題的四個分會場,邀請到專家學者順利完成技術報告47場,對促進我國橋梁工程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工作組會議

    推動橋梁發展邁向新臺階

     

    大會于4月2日晚組織召開了五場工作組會議,分別是:

    1.橋梁安全與防災減災技術工作組

    2.橋梁高性能材料與結構技術工作組

    3.橋梁工業化與智能建造技術工作組

    4.橋梁監檢測、評估診治與智能管養技術工作組

    5.橋梁構件產品與技術標準工作組

     

    工作組會議對學會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討論,對后續學會繼續開展高質量學術、技術交流;組織論文發表;編撰學術論文集;組織全國橋梁學術會議、橋梁發展論壇和國際橋梁獎項推舉評審等工作進行了規劃和統籌。

     

     

    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

    第九屆二次理事會召開

     

           3月31日,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第九屆二次理事會召開。會議順利完成了橋梁分會2022年度工作報告、2022年度財務報告并通過了2023年工作計劃。會議對《橋梁學科發展規劃綱要》進行了情況介紹。此外,會上還宣讀了變更和增聘理事名單并由張喜剛院士為增聘理事頒發證書。理事代表在會上言,對分會的發展建言獻策。分會理事長張喜剛院士做總結發言。

     

     

    新產品 新技術 新理念

    集中展示交流

     

           大會設置了企業展示區,展區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區域劃分,更細致直觀的展示了參展方的產品及技術。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交通集團、深中通道項目、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設置專門展位,系統展示了企業發展成果及項目建設進展。其他參展企業也從大數據應用、云平臺、智能建造及新型系統、裝備、材料、方案等方面全產業鏈展示了企業成果。

     

     

    潮起灣區 大有未來

    參觀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們前往黃茅海跨海通道和深中通道項目施工現場實地參觀。

     

    更多關于此次技術參觀項目的詳細信息,請點擊以下“橋隧創新周周探”欄目鏈接。

    【橋隧創新周周探】黃茅海跨海通道

    橋隧創新周周探欄目將在近期對深中通道項目進行推送,敬請期待!

     

    閉幕式

    把握新機遇 創造新未來

     

    馮良平

           面向未來,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綠色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為橋梁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如何抓住難得的時代發展機遇,構建現代橋梁體系,加快建設橋梁強國是我們橋梁人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命題。

          就如本次會議閉幕式上,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秘書長馮良平所言:“2022年是橋梁理事會換屆后的重要開局之年,未來橋梁分會仍然處于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和任務,我們將在中國公路學會的統一領導下,堅持初心使命,在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找準方向和定位,為新時代橋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百年品質工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橋梁分會各項工作邁向新臺階。”

     

    一個小tips

     

    大會同期,還召開了“粵港澳大灣區跨海通道智能建造與運維專家咨詢會”和“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灣區分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在四月一日下午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跨海通道智能建造與運維專家咨詢會上,項目代表通過對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灣區重點項目的匯報,聽取專家意見、對會議主旨進行充分討論。

     

     

    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灣區分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四月二日上午召開,與會專家圍繞灣區分中心的發展規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

     

    【特別鳴謝】

     

    主辦單位

    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分會

    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省公路學會

    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法爾勝纜索有限公司

    上海浦江纜索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市新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綠材谷新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交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東南大學

    《橋梁》雜志社

    CONTACT INFORMATION

    聯系方式

    北京市北京經濟開發區亦莊科創十四街99號33幢A單元3層308室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

    公眾號二維碼

    ONLINE MESSAGE

    在線留言

    留言應用名稱:
    客戶留言
    描述:
    驗證碼

    版權所有◎2021北京數泰科技有限公司(DTC)  備案號:京ICP備16063417號-3  技術支持:新網

  • 手机看片